正是:乌篷小画船,往来如梭子;鱼儿水中游,鸟儿天上飞。好一个乌篷船,鲁迅的小说中,绍兴的韵味全在里面了,装满了江南的时代气息。
鲁迅在《社戏》里写到:“近台的河里一望乌黑的是看戏的人家的船篷。”这种乌篷船叫“明瓦船”,船身宽敞,船篷高大,陈设雅致。中舱放有四仙桌,可以四人对坐,喝茶聊天搓麻将,亦可以看书写字作画。后舱设有睡铺,可供休息。船上后艄还有炉灶、茶灶,可随时烧茶热菜。“明瓦船”主要用于作客、游览、上坟、看戏等。乌篷船在这些公共场合中相遇,便多少有点竞奢斗富的味道:“乌篷船里的那些土财主的家眷固然在,然而他们也不在乎看戏,多半是专到戏台下来吃糕饼水果和瓜子的。”
旧时往往是大户人家才自备这种乌篷船,中等人家则多是向船行租用。凡是自备的乌篷船,一般在船头都写有自家的堂名,如鲁迅的周家“德寿堂”。鲁迅小时候到东关去看五猖会就是乘这只乌篷船去的,后来他在《五猖会》一文中说,坐的就是“三道明瓦窗的大船”。《阿Q正传》中,那只举人老爷从城里装载着家财到未庄赵府避难所用的船,就是这种乌篷船——“那船便将大不安载给了未庄,不到正午,全村的人心就很动摇。”
埠船和航船则承担着那时绍兴水上交通的主要任务。人们出行短途乘埠船,长途坐航船。埠船有白篷的,也有乌篷的,主要停靠沿途经过的固定“埠头”,但若在田间、桥头、岸边,有人招呼,埠船也会随时停下搭客。埠船的船舱不大,客人又同坐在左右两条相向的长板凳上,所以是谈天说地的好场所。如果碰上一两个见多识广的客人,则更是话语满船。一般的“船头脑”也往往是健谈者,如鲁迅《风波》中的七斤之类,会边摇船边讲述听来的城乡趣闻,或与客人聊天,给他们调解旅途的烦闷。埠船一般是早出晚归,起点和终点的距离不是太远,多为城里与乡下之间。
航船是远距离的运输船,傍晚从甲地开船,次日早晨抵达乙地,所以绍兴人习惯称作“夜航船”。因为系夜间行进,在黑漆的水面上,为便于识别,有利于安全航行,故其船篷未漆成黑色而用“白篷”。以前东去曹娥,西至西兴,绍兴人一般都坐夜航船。
当年鲁迅到南京、日本、杭州和北京等地去,都是在黄昏时分到绍兴西郭门外乘夜航船离开故乡的。鲁迅怀恋自己的故土,然而当他不得不坐着乌篷船离开时,《故乡》中留下了这样一幕情景:“我们的船向前走,两岸的青山在黄昏中,都装成了深黛颜色,连着退向船后梢去。”
为了饱览水乡景色,鲁迅从小就喜欢乘坐脚划乌篷船。独雇一舟,拨开乌篷,可坐可卧,耳听潺潺流水和“嘎吱嘎吱”的躅桨声,眼观两岸的山水、田园风光,真有“山阴道上行,如在镜中游”之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