舱口围板
又称拦水板。货舱口四周的厚板框。高出甲板20-40厘米。下面紧固在甲板和面梁或托梁上。用以阻止甲板上的水流入舱内,还起保证舱面纵向强度的作用。露天货舱的舱口围板上面覆有舱盖板,并刻有搁觅槽的凹口。在设楼子或拱篷的部位,舱口围板旁通常是安装楼柱或拱架的基础。
舷墙
又称防浪板。航海木帆船两舷从首到尾装置的竖板。高1米左右,顺舷弧曲线,首、尾两端昂翘并外飘。用于挡浪和防护甲板上的人员和物品。也有些航海木帆船不设舷墙。
骨架
船体内用以承受各种负荷,支承壳板并保证船体强度和刚度的支架结构。主要由肋骨、脚梁、面梁、隔舱板等横向构件组成,要求使用硬质杂木。较大木船还设压筋等纵向骨材。各骨架构件之间以及骨架与壳板的连接处用钉锔或螺栓紧固。
肋骨
俗称拐子。木船两舷内壁的竖立骨材。须做成与舷壁相应的弧度或用天然曲材加工。断面呈方形或长方形,外缘与两舷壳板紧贴,左右对称设置,上抵甲板,下接脚梁两端。用以加强两舷壳板的整体性,保证船体横向强度,并支承甲板。肋骨间距视壳板厚薄、船体局部强度要求和航道条件而定,一般为50-80 厘米。有的小船只设隔舱板,不设肋骨。
肘梁
又称帮肋。某些较大木船货舱内与肋骨靠连的横向竖板。每隔二、三档肋骨设置一块,左右对称,宽度不超出舱口垂线,下抵脚梁,上缘支承舷甲板和舱口围板。
脚梁
沿船宽方向紧贴底板上缘的骨材。断面呈矩形,左右两端与肋骨的下端连接,是骨架的底层基础和保证船底横向强度与局部强度的主要构件。
桅脚梁
桅舱底部支承桅底座的前后两根强力脚梁。前一根俗称对子梁,后一根俗称包袱梁。比其他脚梁厚一倍以上。除起脚梁作用外,并承受桅底座传递来的全部压力。
隔舱板
又称满梁、堵板。木船舱内由多块厚板拼合的横向竖壁。厚于底板而薄于脚梁。下抵底板或脚梁,上抵面梁,左右与两舷内壁连接。用以保证船体横向强度和抗扭刚性,支承面梁,并分隔舱室。隔舱板一般都是水密的,能承受破舱时的静水压力,增强船体的抗沉性。宋代有梅船设置水密横舱壁的记载。货舱隔舱板间距要适当,过密不利于装卸。解放后,改良木船的船体结构,都趋向于在保证横向强度的前提下,减少货舱隔舱板,代之以半隔舱板或增设肋骨。
桅满梁
桅舱后隔舱板。下抵底板或桅脚梁,上承桅面梁,承受主桅的后倾压力,比一般隔舱板厚,拼合强度也要求高。大型木帆船桅满梁常用榫合法,以增加拼合强度,并加舱壁扶强材。
舱壁扶强材
俗称堵尺。大型木船竖贴在隔舱板一面的方木或型钢。每道隔舱板设一、二根,用以加强隔舱板的整体性,增加其承受竖向和纵向压力的强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