方臘
明代又称正枋。横剖面呈方形或扁方形的臘。一般设在上舷板中间或舷边。
大臘
两舷侧大的一道臘。一般设在满载水线处,是各道臘中作用大的一道。
口臘
两舷侧上面的即位于舷边的一道臘。有的船口臘即大臘。
托水臘
两舷侧下面的一道臘。一般是在空载水线处,对增加船体浮力和空船稳性起作用。有的船托水椒设在身板之间。
上舷板
某些木船两舷侧臘以上由多块板料拼合的纵向壳板。上抵舷边或连口械,有的上舷板中间还夹一道小方了。内侧紧固在横骨架上,两端接前、后搪浪板,并与臘的曲线一致。由于上舷板在满载水线上面,故有的地区又称明板。
前搪浪板
俗称前鳌板。明代《南船记》又称关头板。木船首部下面从底板前端起,沿一定的纵曲线伸向前上方与封头板连接的、由多块板料拼合的横向壳板。接底板的一块板材一般稍厚。左右与两舷侧壳板相接,横向宽度依首型不同而异。按满载水线为界,前搪浪板上下部分分别俗称为“旱搪浪”和“水搪浪”前搪浪板承受水压力特别是波浪冲击力,是保证船体强度和水密的重要构件之一。有的航海木帆船前搪浪板是双层叠合结构。有的船前搪浪板作纵向设置,等于底板向首部上面延伸。尖头船有的前搪浪板狭窄而成“V”形;有的不设前搪浪板,两舷侧壳板沿较大弧线延伸至船首柱。
封头板
木船前搪浪板上面的一块横向加厚壳板。上缘齐首甲板,左右与两舷侧壳板相接。承受外部碰撞力,对深证船首强度起重要作用。有的船封头板是一块圆背向外的半圆木,又称下滚头。
下滚头
见“封头板”
上滚头
又称一字木。明代《南船记》称伏狮头。木船贴盖在封头板上的一块横向半圆木。起垫护封头板的作用。其上面左右各安设一根挂锚链或缆绳的短桩。
后搪浪板
俗称后鳌板。木船尾部下面从底板后端起,沿一定的纵曲线伸向后上方与封舶板或断水梁连接的、由多块板料拼合的横向壳板。左右与两舷侧壳板相接,横向宽度依尾型不同而异。齐尾船的后搪浪板上抵封峭板,其他尾型的后搪浪板上抵后断水梁。有的船不设后搪浪板,底板后端起翘后,直接与断水梁相连。海底梁
后搪浪板空载水线处的一块加厚壳板。供装置下舵盘用,并能增加尾端强度。
封艄板
木船尾端上部的一块横向加厚板材。明代《南船记》称关艄。齐尾船封艄板位于后搪浪板上面,平尾船封峭板位于尾梢上,左右与上舷壳板尾端相接。用以加强尾端结构强度,承受外部碰撞力。
护艄木
平尾型木船在两舷侧壳板尾端内缘装置的窄木板。上自封艄板或臘起,沿身板尾端纵曲线前伸至底板处。用以加强身板尾端的整体性。
断水梁
某些尾型木船位于舵柱前面的由多块板料拼合的横向壳板。等于船壳后面的一道横舱壁。竖立或稍后倾。上抵舱面梁,下与后搪浪板或底板相接。齐尾船后搪浪板直抵封艄板,无断水梁。
前断水梁
首部开有插篙孔的木船,在首尖舱中间设置的一道水密横舱壁。用以隔离从插篙孔浸入首尖舱的水。
甲板
木船舱面上沿舷弧线设置的露天壳板。下面由隔舱板和肋骨支撑,大船甲板下面还设托梁。除保证舱面水密和供操作行人外,并起增加船体整体强度的作用。分首甲板、尾甲板和舷甲板。木质甲板驳中部舱面板也称甲板,一般是活动式。
首甲板
俗称铺头板。首尖舱上面纵向或横向铺设的露天水密壳板。前接封头板,后至前货舱,左右抵舷边。是航行、靠泊、装卸、抛锚、起锚、绞缆等操作场所。
尾甲板
俗称铺艄板。尾尖舱上面纵向铺设的露天水密壳板。是操舵场所。有的船在尾甲板上设有楼子或艄棚。
舷甲板
又称平板、走杆、阳桥。两舷边与舱口围板之间纵向设置的露天水密壳板。前后与首尾甲板连接。供航行、装卸操作时作走道用。